为什么我们走入任何一家小得不能再小的超市,都可以买到辣条、麻辣小鱼、泡椒凤爪、辣味鸭脖等辣味零食?从不吃辣的杭州人,又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喜欢吃辣?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个火辣辣的时代到来。
1776年,荷兰植物学家尼古拉斯·冯·雅坎在进行有关辣椒品种的分类研究时,特意记录了一种他称之为“Capsicum Chinense(黄灯笼辣椒)”的类型,“Chinense”是拉丁语,意为“中国的”。雅坎推测这种在中国当地菜肴中普遍采用的辣椒原产于中国,但他弄错了,和所有的辣椒品种一样,它的起源地在美洲。
中国虽然不是辣椒的原产地,但很多地方非常爱吃辣。“四川人不怕辣,贵州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细究起来,不同地域的人对辣的偏好方式是不同的,例如贵州人喜欢将辣椒腌至发酸,称为酸辣;四川人往往要加花椒,先麻后辣;只有对辣椒爱得纯粹的湖南人,才喜食辣椒的本味。
辣椒作为一种用地少、对土地要求低、产量高的调味副食深受老百姓青睐,在这种情况下,辣椒被打上“穷人的副食”的烙印。在西南地区,有一句俗语是“辣椒是咱穷汉子的肉”,这也说明了辣椒与底层社会的紧密联系。贵州曾经是中国南方地区最为缺盐的省份,既不产盐,交通也极为不便,因此辣椒便成为当地一种代盐的调味料。到了20世纪初,中国形成了一个以贵州为地理中心的“长江中上游重辣地区”。
辣椒真正在饮食中流行至全国范围,还要等到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
1978年以后,城市化进程使得数以亿计的人进入城市,同时也将自己的地域饮食习惯带到全国。中国的几个传统辣椒产地,同时也都是人口大省,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他们成为人口输出的主力。四川人、湖南人、江西人等奔向全国各地,他们带着对辣味的热爱,将这种独特的味道传播到了更广阔的地域。
当中国进入工业化时代后,辣椒被大量的来自农村的移民带入了城市的饮食文化中,成为新移民的象征性食物。辣椒原本的乡村食物的标签被逐渐剥离,反而成为工业化城市中的标志性食物。
熟悉杭州餐饮的都知道,在20世纪70、80年代,杭州几乎看不到川菜馆。杭州人的口味和苏州、上海接近,都偏甜不大吃辣。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大批新杭州人的到来,“川味观”等一批川菜馆才开始冒了出来,这些川菜馆的辣味也根据杭州人的口味进行了改良。从那时起,吃川菜和麻辣火锅也成为杭州人的新时尚。
食品工业化和商品化的发达,也是辣椒和辣味食品流行的重要原因,这也使得在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中,随便一个小超市、便利店都售卖辣味零食。例如著名的“老干妈”辣椒酱,就是在20世纪90年代诞生并变得家喻户晓的。
辣椒酱、辣椒粉、辣椒油等各种辣椒调味品大量充斥市场,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辣味菜肴在不同收入的群体中流行起来,原有的饮食阶级格局变得模糊,辣味菜肴最终被各界接受。
今天的辣椒作为一种具有刺激性和独特风味的调味品,征服了人们的味蕾。无论是酸辣还是香甜,每一种口味都不是无缘无故来到我们的餐桌,而辣味,则讲述了一个关于中国改革开放和蓬勃发展的故事,一个火辣辣的时代到来的故事。
配资平台下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