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由30个国家组成的“意志联盟”悄然成型,其剑锋直指俄乌战场,早在2024年,俄罗斯情报部门就敏锐地察觉到西方国家向乌克兰派兵的苗头。当时,来自欧洲国家的部队人数已悄然攀升至十万人左右,这一数字背后,是欧洲各国在密室中反复推演的援乌方案。
2025年2月,“意志联盟”在巴黎正式宣告成立,30个国家的加盟让这个组织瞬间拥有了撼动战场格局的力量。法国总统在成立仪式上高调宣布,联盟不仅会为乌克兰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资援助,英法两国还将向乌克兰部署最高达五万人的驻军。要知道,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双方始终未能达成一份令彼此满意的停火协议,在这种情况下,欧洲国家以“保护和平”为名的驻军行动,其合理性早已在国际舆论中引发广泛质疑。
对于俄罗斯而言,这30国联盟的出现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俄军正按照既定计划在乌克兰战场多点推进:西部战线直指里曼市,意图拿下后直取伊久姆;东部战线为攻克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厉兵秣马;北部部队也已做好对扎波罗热南部施压的准备。每一步推进都凝聚着俄军的心血,也是其在战场上积累优势的关键。然而,“意志联盟”的介入可能会打乱这一切。欧洲各国极有可能以“维和”等名义要求俄军放缓甚至中止进攻,这些原本顺风顺水的计划随时可能因外部压力而被迫搁置。
更让俄罗斯忧心的是,长期与30国联盟陷入对峙,将不断消耗俄军的势头。战场上的优势往往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旦进入僵持阶段,俄军的士气、装备补给以及国内支持度都可能受到严重影响。而且,这还会波及到其盟友的决策。2025年4月,朝鲜曾出兵协助俄罗斯收复库尔斯克,老挝也计划派遣50名具备专业排雷和医疗技术的工兵支援俄军。但如果俄乌冲突因30国联盟的介入而长期化,这些盟友的态度可能会发生动摇,毕竟没有哪个国家愿意被一场无休止的冲突拖入泥潭。
面对如此困境,俄罗斯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战略布局。此时,东大的态度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一直以来,东大在俄乌冲突中秉持中立立场,致力于推动双方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端。但在30国联盟步步紧逼的情况下,俄罗斯显然希望能争取到更多支持。7月13日,俄外长拉夫罗夫在访问朝鲜后马不停蹄地抵达东大,参加相关外长理事会会议。中方表示,两国将在会议中就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意见。这一互动被外界解读为俄罗斯希望向东大“交底”,寻求在复杂局势下的合作可能。
回溯冲突历程,俄罗斯的困境并非一日之寒,普京的战略误判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第一个误判便是对美国态度的误判。2025年初,俄罗斯曾多次向美国释放友好信号:2月在沙特与美国举行高级别会谈,3月普京赠送特朗普肖像画,还赴华盛顿推销能源和太空合作项目。然而,这一系列外交努力最终被证明是一厢情愿。7月3日,普京在与特朗普的通话中坚持要求乌克兰接受乌东四州被吞并的现实,这彻底激怒了特朗普。特朗普不仅大骂普京“满嘴胡扯”,还立即下令恢复对乌克兰的武器运输,直言“普京没有善待人类,他杀了太多人”。
第二个误判是高估了俄军的战斗力。2022年初,俄罗斯作为世界第二军事强国,曾计划对乌克兰发动“闪电战”,但现实却狠狠打了一记耳光。基辅郊外的战场上,俄军部队因缺乏协同,甚至出现空降兵误以为在参加演习的荒诞场景。后勤保障的崩溃更是致命伤,坦克因缺油瘫痪在进军路上,瓦格纳雇佣军也因补给不足发生哗变。当俄军被迫转入苏联式的“炮兵消耗战”时,老旧的装备和腐败的后勤体系在西方精准武器面前暴露无遗,曾经的“军事强国”光环逐渐褪色。
第三个误判是低估了乌克兰的韧性和西方国家的援助力度。三年来,美国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已超过1840亿美元,“海玛斯”火箭炮、“豹2”坦克、F-16战机等先进武器不断涌入乌克兰。2025年7月,特朗普政府又批准了价值3亿美元的新武器包,其中包括“爱国者”导弹和中程火箭弹,进一步增强了乌克兰的反击能力。乌克兰在西方国家的支持下,虽然战场形势一度危急,但始终没有放弃抵抗,这让俄军陷入了长期消耗的泥潭。
“意志联盟”的步步紧逼还让俄罗斯面临着地缘政治上的巨大危机。高加索地区的三个国家集体“反叛”,成为俄罗斯心中难以愈合的伤口。阿塞拜疆安全部门直接捣毁了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的办公室,将俄记者殴打至鼻青脸肿后示众,议会还宣布退出两国议员友好论坛;亚美尼亚的动作更为激进,2025年6月6日宣布脱离俄罗斯主导的集安组织后,次日就批准了没收俄罗斯公民在亚美尼亚财产的法案,同时暂停了俄罗斯驻亚美尼亚基地的活动,让俄罗斯在高加索地区的力量支点彻底瓦解。
波罗的海国家和中亚五国的动向也让俄罗斯倍感压力。波罗的海国家沿与俄罗斯965公里的边境线部署了反步兵雷、反坦克雷和混凝土碉堡,还引入AI监测系统,摆出了针锋相对的姿态。中亚五国则加速了“去俄罗斯化”进程:哈萨克斯坦将首都迁至阿斯塔纳,以分化俄族分裂势力;6月与英国签署军事合作计划,逐步摆脱对俄罗斯的安全依赖;吉尔吉斯斯坦限制俄语使用,从文化根基上剥离俄罗斯的影响。这些曾经被俄罗斯视为“传统势力范围”的国家,如今纷纷与俄罗斯划清界限,让其地缘政治空间不断萎缩。
在经济层面,俄罗斯也陷入了困境。冲突爆发后,俄罗斯曾试图用能源武器反制欧洲,却最终未能如愿。欧盟通过调整能源结构、增加能源储备等措施,成功抵御了俄罗斯的能源施压。无奈之下,俄罗斯只能转向中印等东方国家开展石油贸易,以此维持经济基本盘。有分析指出,若没有东方国家持续的贸易支持,俄罗斯经济恐怕早已出现内爆。
“意志联盟”的扩张还引发了新一轮的军备竞赛。北约成员国一致同意将国防开支提升至各国GDP的5%,这意味着联盟的年度军费将突破2.15万亿美元,占全球军费总额的64%。特朗普更是宣布了军援乌克兰的“新办法”:美国提供武器,北约全额付款。德国随即响应,向美国求购“爱国者”导弹系统转送乌克兰,美国也恢复了155mm炮弹和精准制导火箭的运送,以支撑乌克兰的炮火反击能力。北约的意图很明显,就是想用“钞能力”在长期消耗中拖垮俄罗斯,重演苏联解体的剧本。
面对如此复杂的局势,俄罗斯国内的分歧也日益加剧。鹰派势力呼吁放弃对美国的幻想,加大对战争的投入,与“意志联盟”死磕到底;而分析人士则警告,北约的军备竞赛没有赢家,持续加码只会让俄罗斯陷入更深的泥潭。前总统梅德韦杰夫更是放话,若没有满足莫斯科条件的和平协议,俄罗斯将持续作战。这种内部的拉扯,让俄罗斯的战略决策更加艰难。
7月14日,特朗普宣布将发表对俄“重大声明”,这一消息让美俄对抗的紧张氛围进一步升级。所有人都在猜测,这份声明会给本就动荡的俄乌局势带来怎样的影响。而普京手中的筹码却在不断减少,曾经在高加索地区呼风唤雨的俄罗斯,如今却要面对昔日“小弟”的公开叫板;曾经让欧洲国家敬畏的军事力量,如今在30国联盟的围堵下渐显疲态。
俄乌冲突的走向,早已超越了两国之间的恩怨,成为大国博弈的舞台。30国联盟的强势介入,俄罗斯的战略调整,东大等新兴力量的态度,都在深刻影响着局势的发展。这场冲突的最终结局如何,或许还要看各方在外交和战场上的进一步较量,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给全球格局带来的冲击,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显现。
配资平台下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