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从演艺圈转做导演,陈思诚和姜文的路线完全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陈思诚用《恶意》里武汉妈妈因为网络暴力跳楼的那场悲剧作为卖点,可这电影票房却没啥反响,寂静无声。
姜文为了给观众带来一道视觉大餐,在《邪不压正》里拼了个痛快,可这片子的票房反而亏掉了几千万。
根据市场的反应,现在中国电影已经走出了“演而优则导”那种一蹴而就的快节奏时代。
热衷选题的陈思诚
武汉跳楼妈妈的事情又突然冒出来登上了热搜,而陈思诚监制的新电影《恶意》也因此又重新进入了大家的关注焦点。
这部影片围绕着“武汉妈妈因为网络暴力跳楼”这个事件展开,主要是对网络暴力现象进行了一番深刻的反思和探讨。
2023年,武汉一所小学里发生了“武汉妈妈跳楼”的事件。事发当天,一位四年级的老师刘某把车停在校内等候同事,6岁的学生谭某当时蹲在车前盲区玩纸玩具。
刘某准备启动前提醒学生远离,却沒想到谭某正弯腰捡掉在地上的玩具,结果车轮从谭某的头顶碾过去,把他拖行了几米,事发后,两名老师看到情况竟然悄悄离开了现场。
孩子去世之后,谭某的妈妈杨女士下班后来到学校门口进行维权。
因为穿着工作服,打扮得比较得体地接受了媒体的采访,没想到却引来了网络上的攻击,不少网友怀疑这位妈妈是借子牟利。
在网友的质问中,杨女士的意志崩溃了,尽管外婆一直陪伴在身边,她还是趁着去洗手间的片刻,从24楼的窗户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恶意》以这个为开篇,讲述了现代社会中“真相焦虑”与“道德审判”彼此交织、相互影响的关系。
在电影中,梅婷饰演的女主角为了筹集女儿的医药费,曾在酒吧卖酒。她打扮得华丽,化了浓妆,穿着性感的吊带,结果被一些网友指责她“不够爱女儿”。
在满是悲伤的日子和网络上的恶意攻击下,她也难以承受,选择了走上天台。
不过,这次和以往陈思诚拍的聚焦社会热点题材的电影引发的热议不同,他的事业却遭遇了滑坡。
这部影片在排片比例达到19.8%的情况下,观众的到场率只有5.7%,首日的票房收入也只有2085万元。
豆瓣给出了6.3分的评价,许多网友吐槽这电影“每个关节都是为了迎合市场,量身打造的”。
本想打动人心的观众,遇到了一部凭借社会热点打造的纯粹商业电影,自然会觉得不太舒服,也得理解。
在北京举办首映礼那会儿,《恶意》的陈思诚谈到电影创作,也明确表达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现在拍什么才是关键,怎么拍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之后的采访里,他又重申了一个观点,也就是说,“拍什么”比“怎么拍”更为重要。
不过嘛,当真正的悲剧进入到作品里,不只是看题材是否敏感,还得考验创作者对那些苦难的尊重和敬意。
实际上,喜欢把社会热点作为电影重点的陈思诚,之前可算是屡次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消失的她》把1990年苏联电影《为单身汉设下的陷阱》和那段曾闹得满城风雨的“泰国孕妇坠崖案”结合起来,最终拿下了34.96亿元的票房。
这部电影几乎就验证了他的看法。
不过,一旦这个热点变成了批量生产的商品,观众的新奇感就难免会逐渐消失。
一年过去了,他监制的《误杀3》上映了,影片又把东南亚人口失踪和“拐卖儿童”的热门话题串联起来。
影片的结尾字幕写着“全球每年大约有120万名儿童遭到拐卖”,这也凸显了电影的主题。
可偏偏这部电影的票房就只有9.33亿元。
票房缩水了,陈思诚倒没怎么琢磨这个问题,反倒开始着手拍下一部跟社会热点结合的电影。
其实,把题材和社会话题结合起来,这本身算不得什么错误。
碰上热门社会话题的电影,往往会唤起大家的共鸣,刺激思考,甚至带来一些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就像之前文牧野的《我不是药神》引发了医药体制的变革,张艺谋的《第二十条》也促使人们对法治观念有了新的认识。
他们在导演行业里潜心钻研,追求让作品的结构完整、内容丰富,努力带给观众哪些能够打动心弦的佳作。
陈思诚曾经是演员,转型做导演后,他敏锐把握社会热点,拍出了不少受欢迎的电影,成功之后就不断沿着这条路一再重复。
如今对陈思诚而言,拍什么比怎么拍更为关键,这种只关注表面、浅尝辄止的电影理解,真是令人感到惋惜。
不过,这次《恶意》的票房成绩,估计会让他有所反思。
重视拍摄手法的姜文
和陈思诚的“拍什么”比起来,对于同样出身演员的姜文来说,“怎么拍”似乎一直都是重中之重。
那部火得不得了、席卷江南北的电影《让子弹飞》中,姜文运用了许多带有个人特色的场景设计和镜头表达,打造出了不少让人回味无穷的经典画面。
影片围绕“鹅城”展开,城墙像个铁桶般把城内外严严实实地隔开,像个大牢似的。
黄四郎的府邸高耸入云,街道上人头攒动,狭窄得让人喘不过气来,一下子就给人一种“权贵与底层”的鲜明对比感。
片里的打斗和枪战场面,不再沿用那种一般商业片的“真实感”,反倒更注重营造一种“仪式感”,让动作场面看起来更有戏剧性和仪式的氛围。
张牧之第一次出现,骑马持枪的慢动作配上逆光的轮廓,一下子把那侠客的气质衬得淋漓尽致。
六子剖腹、黄四郎替身被斩首这些暴力场面,细腻地特写了血液、刀刃和民众的表情,把感官冲击放得特别强烈,再加上“快剪”和“静默”的切换,营造出一种荒诞的氛围,也为故事增添了一份喜剧的味道。
姜文通过特写镜头捕捉微妙的表情,给人一种他对镜头的掌控充满活力、热情满满的感觉。
不过,喜欢玩光影和刺激感官的他,表现得却不太稳当。
故事的框架里,经常会出现一些让网友们觉得莫名其妙、零散的片段。
那部视觉效果简直奢华无比的《一步之遥》,一开始的“花国大选”场景,把上海滩的繁华展现得淋漓尽致,真是奢华到极点。
几百个打扮得富丽堂皇的女子,在灯光映照下转圈跳舞,表演融合了百老汇风格和中国古典戏曲,色彩鲜得差点没法看清。这镜头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穿梭,立马让人感觉到那点“虚假的繁华”。
不过,这样一场堪比视觉盛宴的电影,结果却没能取得多大的成功。
虽然《一步之遥》赢得了不少电影节上的美术设计奖,但票房仅有5.13亿元,根本没有赚回成本。
许多观众觉得姜文太过沉迷于自己的趣味,没太在意故事的基本逻辑,整部电影都没有一个明确的主线,看上去花哨但内容挺难懂。
姜文导演的《邪不压正》依然有点“怎么拍”上的叙事困扰。
他一直喜欢打破常规,追求自我突破,在这部片子里也不例外,打乱了传统的线性叙事,用了不少闪回、梦境和现实交织的手法。人物对话充满机智和双关,有时候节奏快得像闹剧,有时候又会在人物心理的较量中停滞不前。
观众能欣赏到那些铺陈得极其华丽的场景,但却在故事的内容里迷了路。
5.82亿元的票房,导致他再度赔了个底朝天。
这种对“怎么拍”的极致追求,如果没有扎实的叙事基础,反倒变成用花哨的风格来掩饰内容空洞的速成套路。
陈思诚的《恶意》现在上映,可票房却遇到了滑铁卢,说明“拍啥”已经不再是吸引观众的关键因素了。接下来姜文导演的《你行!你上!》会表现如何,也让人挺期待,结果到底会怎样,真是令人好奇。
姜文这次的电影可是阔别幕后七年啊,最开始叫《英雄出少年》,经过两次改名,才最终定下了现在这名字。
这部电影是以郎朗为原型,讲述了一个怀揣梦想的小伙子,跟着爸一块儿离家求学,最后成功登上了世界顶级的艺术舞台的经历。
不知道最终放出来的效果,是否还像以前的姜文那样随性,让观众搞不懂到底在搞啥。
结语
归根结底,陈思诚和姜文的摇摆,实际上不过是“演而优则导”这股快节奏潮流中两个典型的代表罢了。
前者把“pick 热点”当成快速通道,用真实苦难当剧本的素材;后者则陷在“炫技”的迷宫里,让个人风格盖过了故事的核心。看似两个极端,其实都没迈过那“敬畏”这道坎。
《我不是药神》一炮而红,成为经典,而《第二十条》引发的共鸣更让人感慨万千。文牧野、张艺谋们用几十年的努力证明,电影不只是演员跨界玩玩的舞台,而是真正需要用心雕琢的艺术工坊。
《恶意》遇冷的状况,也许能提醒大家,这股快餐式的风潮还是得引起重视:
演得挺棒不一定就能导得出精彩,吸引眼球不代表能一直留住观众的心。
中国电影真正需要的,并不是那些“演而优则导”的名头,而是“道而精则立”的那份匠心精神。
观众走进电影院,想看到的其实是一个打动心弦的故事,不是比谁更会玩套路的秀场。
速成出来的光鲜亮丽终究会褪去,只有扎实的作品才能在岁月中站得住脚。
如果不在叙事的逻辑上深耕细作,也没有对人性那细腻的纹理进行深入挖掘,再热的题材、再炫的镜头,也只是空中楼阁罢了。
姜文时隔七年再度带来自导自演的新片《你行!你上!》;现代快报报道电影《恶意》在北京举行首映,监制陈思诚回应了他当初的创作想法;1905电影网介绍《消失的她》这部作品,从东南亚旅行的怪谈谈起,到现在的婚姻关系映射;澎湃新闻娱乐评论觉得,《恶意》再次体现出“陈思诚出品”,表面上看挺过瘾,但实际拍得挺业余;南方都市报也有相关点评。
配资平台下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